穩中求進:網貸三大潛力賽道
隨著物質經濟的快速發展,人民對於資金的流動性需求越來越高,不動產、動產已經是很早之前人們對於財富的探討。如今,對於網貸,港人也是欣然接受,本文基於此情況下,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討:香港金融經濟局勢下的借貸土壤、港人當前對於借貸的風險意識、網貸的主要用途、未來網貸的三大潛力賽道這幾個。
香港金融經濟局勢:溫和復甦下的借貸土壤
2024年香港經濟實質增長2.5%,2025年預期增長2%-3%,展現出在國際局勢波動下的韌性。金融業作為核心支柱,貢獻本地生產總值約21%,而貿易與物流則支撐16.3%的經濟結構。低息環境(貸款利率約2.5%)與政府推出的千億人民幣貿易融資計劃,進一步強化資金流動性,為借貸市場提供肥沃土壤。然而,連續三年財政赤字破千億的壓力,也提醒市場需在風險與機會間取得平衡。
港人對借貸的雙面態度:實用主義與風險意識並存
根據去年2024年統計,香港家庭負債佔GDP比率達82%,反映借貸需求旺盛,但同時呈現分化趨勢:
-
年輕世代擁抱便利性:30歲以下族群中,45%曾使用網貸,主因審批快(平均1-3天)、免抵押,且47%用於應急週轉(如醫療、教育支出)。
-
中年群體趨向保守:40-55歲族群僅28%使用網貸,更傾向房貸或傳統銀行信貸,擔憂高利率(部分網貸年化達20%)與信用風險。
整體而言,港人對網貸的接受度逐年提升,但64%使用者仍強調「嚴格控制借款額度不超月收入30%」,顯示理性借貸意識深化。
網貸用途:從消費擴散至微型創業
2024年香港網貸用途分佈顯示:
-
日常消費(38%):旅遊、3C產品分期為主,反映後疫情消費反彈;
-
小微企業週轉(29%):餐飲、零售業主利用小額貸款(平均10萬港元以下)應對現金流缺口;
-
創新領域試水(15%):虛擬資產投資、跨境電商啟動資金等新興需求增長。
值得注意的是,18%借款用於「整合債務」,顯示部分用戶以低息網貸替代信用卡等高成本負債,優化財務結構。
未來方向:小額貸款的三大潛力賽道
1. 綠色金融微型化
配合香港「2035碳中和」目標,針對個人與中小企推出「綠色消費貸」(如電動車購置)、「節能改造貸」,利率可較傳統產品低0.5%-1%,吸引環保意識族群。
2. 跨境場景深化
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加速,可發展「一小時生活圈貸」:
-
雙城通勤族:預支交通、租房押金;
-
跨境電商賣家:供應鏈週轉金(5萬港元內快速放款)。
3. 科技賦能普惠化
利用AI信用評估模型,將服務延伸至傳統銀行覆蓋不足的群體:
-
自由職業者:以接案紀錄替代固定收入證明;
-
銀髮族:以資產收益(如租金)為還款來源,活化退休資產。
香港網貸的未來,需緊扣「風險可控」與「需求精準」兩大核心。政府加強監管(如2025年新規取消滯納金、規範利率上限),業界則可透過場景化產品(如結合虛擬銀行生態圈),將小額貸款從「救急工具」轉型為「生涯規劃夥伴」。唯有如此,方能讓金融槓桿真正服務於民,成就穩中求進的香港新經濟圖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