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貸投資自我:當代港人的價值抉擇


在現今競爭激烈的香港社會,許多年輕人選擇借貸來提升自我,無論是進修學位、打造個人品牌,還是參與高價的社交活動。這種現象不僅改變了「自我投資」的傳統定義,也讓「借貸」成為一種追求未來回報的工具。然而,借貸投資自我背後的風險與機遇卻充滿矛盾,值得我們深思。本文將探討當代港人如何在「理性與過度樂觀」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。


自我投資定義的演變:從技能儲備到「體驗經濟」

過去,「自我投資」被視為一種長遠的理性規劃,例如儲蓄進修、考取專業證照,或購置房產等「有形資產」。但在資訊爆炸與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代,其定義已逐漸模糊化與擴張化。

傳統定義:以香港70-90年代為例,上一代人將自我投資等同於「儲錢買樓」或「供子女讀名校」,追求穩定回報。

現代轉向:千禧世代後,年輕群體更傾向將「體驗」視為投資——報名天價大師課、購買最新電子產品以打造個人品牌,甚至借款整容、健身,認為這些消費能提升社會競爭力。

網友新解:社交媒體上,常見「借住先,賺返嚟」的價值觀,反映「先享受、後付費」的借貸思維,正挑戰傳統理財邏輯。

 

自我投資的兩極面貌:畢業生VS中年族

案例一:剛畢業大學生——「負債是為了跳更高」

香港都會大學去年調查顯示,25歲以下青年中,63%曾因「投資自我」而借貸,主要用於:

  1. 技能鍍金:報考海外證照(如CFA)、線上程式課程,平均借款10萬港元;

  2. 形象包裝:微整形、購置職場正裝,認為外貌是「社交貨幣」;

  3. 人脈拓展:透支信用卡參與高價社交活動,如遊艇派對、商會晚宴。
    這群體信奉「投資自己才是穩賺」,即使月薪1.5萬,仍願將40%收入用於還款,賭注未來薪資翻倍。


案例二:中年持家者——「自我讓位給責任」

對比之下,35-45歲有家室者僅將12%支出用於自我提升(香港家庭開支統計,2024)。一名任職銀行中層的受訪者直言:「供樓、子女國際學校學費已佔收入七成,健身會籍到期也不敢續。」他們的「投資」侷限於:

  1. 最低成本進修:公司補貼的短期培訓;

  2. 隱形健康管理:購買醫療保險取代養生開銷;

  3. 被動型投資:跟風買股票基金,卻無暇研究。
    「自我投資像奢侈品,有餘錢才敢碰。」道盡中年階段的取捨困境。

 

借貸投資自我:理性計算VS過度樂觀

支持者主張,香港高度競爭的環境中,「超前投資」是打破階級的必要手段。例如:

  • 借款攻讀MBA後躋身投行,五年內年薪破百萬;

  • 貸款經營KOL事業,藉流量變現償還債務。
    關鍵在「精準計算」:若投資標的能轉化為生產力(如專業資格),且還款比例不超過收入30%,則屬可控風險。


反對者則警告,許多「自我投資」實為「消費慾包裝」,例如:

  • 跟風購買上萬元「創富課程」,內容卻空洞;

  • 分期購買頂配電子產品,功能遠超實際需求。
    信貸機構數據更指出,香港30歲以下破產案例中,27%與非必要借貸相關。

 

香港現實:高壓社會下的矛盾心態

在樓價中位數18倍於年薪的香港,青年向上流動機會稀缺,借貸投資成為「突圍心理補償」。但金融專家提醒:

  1. 區分「資產型」與「消耗型」借貸:學歷、技術屬資產;高檔消費則否;

  2. 設立「退場機制」:若投資未達預期,需有備用還款計畫;

  3. 善用政府資源:如持續進修基金(CEF)可資助進修,降低負債壓力。

 

借貸與否沒有絕對對錯,重點在於清醒回答:
「我是在購買未來,還是贖買當下的焦慮?」
當社會將「自我商品化」,或許真正的投資,是培養獨立判斷何時該舉債、何時需刹停的智慧。




 


借貸投資自我:當代港人的價值抉擇